|
礼品定制如何走出困境,从“亮丽风景”到“审美疲劳” |
对于大多数礼品公司而言,如果把礼品当做普通商品来做,显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商品太过普遍且没“范儿”,不能从文化、情感及体验上引起共鸣,且大众工业化的产品总是容易被变革所取代。在我们的理解中,礼品承载着文化与情感或者更多元素在里面,可以是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载体、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所以虽然礼品公司经营的礼品在本质上都是商品,我们却努力地在拒绝“礼品商品化”。同时,我们还在努力地拒绝雷同、拒绝泛滥,所以礼品的个性定制应运而生,并成了一道靓丽的礼品风景线。
不论如何,即使是伪定制,但其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诉求,涵盖文化、理念、情感等多种元素的这种诉求,仍然是礼品行业近几年来的最大的进步之一。它一方面让礼品赋予更多的营运弹性;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认识到,礼品原来可以这样来体现。并且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不管是上游厂家还是经销商,绝大多数早已把礼品个性定制纳入公司营运弹性必须争取的一个方向,这让个性礼品定制开始飞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礼品行业的发展,礼品行业越来越被认可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礼品团购者认识到,依靠礼品这种载体来进行“软营销”已越发显得重要。
但必须得承认的是,历经努力后还是没有走出怪圈,只不过是在定制的这个小圈子里打转—无非就是那上文所述的那几种表现形式。这是行业的现状,但我不认为这就是礼品行业真正的现实。而今,上游厂家以量取胜,缺少新产品研发能力,且不可能或很难脱离工业化的生产营运模式;经销商或礼品公司有足够的客户需求,但在表现形式上欠缺很大的弹性,这也是大多数礼品公司在走“大而全”的套路。事实是,这条路没有尽头且面临着营运成本的不断加码,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总是让客户不够满意。而且,这种情况也更加限制了礼品营运商应该具备的一定张力。
当个性定制并不具有多少新意且让人审美疲劳时,创意策划是否已准备好了接过这一棒?而今的另一问题是,作为上游厂家是否充分认识到,具备定制,哪怕是小规模的定制能为自己赢来一些市场?当然这需要观念的创新及工艺的创新。相对应的,中游的经销商及礼品公司是否能认真打好创意策划与定制这张牌?是否真的能整合上游资源为客户量身定制? |
|